作者|劉遠舉
核心提要:
1. 限制堂食,會影響商場客流和其他業態,也會減少商務交往,對其他行業帶來影響。
2. 再提一個一般人可能沒有感知的消費數據。2021年,全國餐飲收入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.6%。穩住這些市場主體,還是很重要的。
餐飲業是受到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,最近11部門辦公廳聯合印發通知,從6個方面,明確要求抓好促進餐飲業恢復發展扶持政策貫徹落實工作。央視《新聞1+1》節目,也在6月22日聚焦餐飲業紓困話題。
當下疫情在全國各地散發,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封控,即便封控解除,餐飲業往往也只能外賣,不能堂食。臨街的還能在戶外有限的座椅上吃個飯,喝點東西,或者席地而坐在餐廳路邊臺階上。不臨街的,就只能靠外賣了。
很多人認為,地鐵、公交是生產復工必需,而堂食僅僅是休閑需求,所以,采取更嚴厲的措施,是合理的,餐飲業做好外賣就可以了。這種看法不能說沒有道理,但并不全面。
不準堂食,實質上是一種商業限流
外賣與堂食,并不能完全相互替代。也就是說堂食關了,外賣的需求不是必然多起來。堂食本身就有社交性因素,不能堂食了,有些人叫外賣,但不少就在家自己做了。
人的需求是復雜的,有社會性需求,需要聚會、商務洽談。聚會可以讓人放松、商務宴請本身也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的一部分。飯局上增加信任,這看似可有可無,卻是千百年來的社交潤滑劑,機器缺了潤滑劑,肯定是影響運行的。
對線下商場而言,餐飲業更是商場的引流因素,當消費者不能堂食了,就不會去商場,也不會產生逛商場的行為,對商場消費也是一個抑制。
限制堂食更重要的影響是間接的。正因為是間接的,所以容易被忽略。
放開堂食,并非僅僅滿足食客需求,對餐飲業來講,這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復工。所謂真正意義的復工,指不虧損的復工。雖然復工了,虧損仍在繼續、甚至加大了。這樣的復工,不是復工。
餐飲業不準堂食,實質上是一種限流措施?,F在很多地方都有限流措施。比如規定娛樂場所、網吧的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。歌舞娛樂場所接納消費者人數不得超過核定人數的50%,每個包間接納消費者人數也不得超過核定人數的50%等。
如果以靜態的、計劃經濟思維去看待限流,會產生一個錯覺:以前不能運行,現在可以以一半的產能、效率、流量運行,有了產出,就有收入,那就能減少虧損、甚至賺錢了。但實際市場中,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是如此。限流的復工,虧損甚至會加大。
以工廠來說,如果以60%的效率運行,從純物質生產角度,產出能恢復到60%,但從市場角度,如果不能全產能運行,成本會上升,進而產品價格上升,生產出來的東西就沒有競爭力,產品賣不出去,有貨無市,那就意味著虧損,而不是經濟增長。特別是當一些國際需求因此轉向其他地方的時候,這些行業還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。
對于餐廳、KTV而言,不復工可以不發工資,只付房租,甚至從國有企業租來的場地,還可以減免房租。而一旦復工,餐廳接待自身容納能力90%的客流、與只允許接待30%的客流,成本幾乎是差不多的,但前者收入要比后者多三倍。所以,很多時候,50%的復工,從純生產角度可以獲得50%的產出,但從市場角度,卻進一步加大了虧損。
實際的市場運行并不能一夜之間恢復生機
那么,為什么現在還有餐飲業仍在復工呢?
因為餐飲業維持運行很重要,別人在營業,自己也得營業,不然就會流失客戶。也就是說,他們虧損也要復工,其實是為了等待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。如果遙遙無期,就只能結束等待,或者在等待期間,因為更大的虧損而資金鏈斷掉。
從靜態的計劃經濟觀念來看,倒掉一家企業,機器還在,工人還在,需求還在,那么,生產力就沒有受損,彷佛進入冬眠,一旦情況恢復,政府一聲號令,就會一夜之間恢復生機。但實際的市場運行機制并不是這樣的。
企業的運行,一頭是現金流、利潤,一頭是債務。企業的運行,不斷產生債務,也同時產生收入。利潤齒輪與債務齒輪同時轉動,企業才能持續運轉。正如前面所說,企業即便不能全速運行,但債務(成本)的齒輪幾乎是滿速運行的,而收入齒輪被限速,步調不一致,就會把軸擰斷,企業就會倒閉。
一家餐廳破產,老板背上債務,即便疫情過去,也很難快速恢復。
至于新的企業進來替代?這是一個門檻很高的過程。對于新企業來說,原來的裝修用不了,即便場地仍然做原來的行業,不同品牌有不同的視覺體系,不同的格調,不同的布局,一切也得推翻來過。更別提口碑、客群、人氣等等,都要慢慢培養。這對經濟運行來說,是極大的損耗。餐飲業如此,KTV、電影院都是如此。
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并非短期
所以,一個企業關掉了,圍繞它的所有社會生產鏈條都斷了,再度生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
當一批餐廳、KTV、電影院倒閉,新的市場經營者出現,需要積累需求、恢復信心,相關資本再度聚集,才能重新投資。這就意味著,疫情解除封控后,報復性消費只是一時的,更可能的是變為長期的經濟問題。
一些人把疫情視為短期沖擊,但實際上,不少主體面臨的是深層考驗和長期影響。
在2022年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,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前司長盛松成指出,2020年武漢疫情后生產和投資出現V型反彈,但是消費大約花了一年才恢復到疫情前水平。
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所做的數據研究發現,今天消費下降1%,未來七八年的消費水平都會有所下降,除了“因為會有心理上的陰影”,筆者認為另一個原因就是這種短期變長期的機制。
奧密克戎的傳播力更強,防控措施更長期,企業受的影響也更長,所以,限流、封控措施,對企業的影響也更容易轉變為長期的。
“疫情要防住、經濟要穩住、發展要安全”,最理想的圖景是既要也要,但從邏輯和方法上,不可能既要好處,又不要風險。其實,即便沒有疫情,真實的社會生活中,幾乎每一件事都是在承擔可接受的風險的程度下進行的。與大多數人所認為的不同,安全二字,從來都不是絕對的。
人們的很多行為中,安全也會向需求、成本甚至方便適度妥協。學校放學的時候,很多家長會騎電動車來接孩子,穿行在車流中——摩托車天然比轎車不安全,但仍然是很多人的出行工具,因為方便。
防疫與穩經濟雖然與上述場景不同,但道理類似,只有承擔一定風險,才能穩住經濟。
回到餐飲堂食,在一個空間內吃飯,不戴口罩,的確有傳播風險。但堂食的風險,就比人流密集的地鐵、公交高嗎?雖然這些場合要求戴口罩,但實際上很多人佩戴口罩也不太規范。所以,在可接受的范圍內,堂食要開放、生活要繼續,這也是一個考驗智慧的選擇。
再提一個一般人可能沒有感知的消費數據。2021年,全國餐飲收入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.6%。穩住這些市場主體,還是很重要的。
作者劉遠舉,系知名財經專欄作家,多家智庫研究員。
主編|張豐
本文系鳳凰網評論部特約原創稿件,僅代表作者立場。